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离家出走 - 布拉格.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离家出走 - 布拉格. Show all posts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等待


一起乘計程車的人很多,
我們不過在等願意陪你擠公車的人。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1

今早大家都在抽煙


今早出門才發現,昨晚布拉格偷偷下了場雪。不知道爲什麽,初雪總是這樣偷偷地。

房子,車子,大樹,野草,天與地,就連我們,都像在抽根煙。吐著一團團的熱氣,說著下了,終于下了。像憋了許久的鬱悶,一下子爆發,居然有點痛快。也像故意逃避的人,最後無法視而不見,原來之前都是鬱結。

雪很像我們的世界,再相像,也從來沒有兩個相同的雪花。連雪花都是這樣,我們何苦勉強別人的遷就,何必去計較和在乎他人的不同。畢竟,我們都不一樣啊。只有差異才能形成錯愕的美麗。

所以每次下雪,我都很感動。一直以爲自己很怕冷,原來我還是可以抵制寒冷的。只要多加一些意志力,只要勇敢走出門,我們都可以做一些自己以爲無法做到的事。

只要相信。

Friday, November 11, 2011

試驗性戲劇

説來慚愧,在查爾斯大學上電影學,沒有底子的我,一下子要習慣電影業專用詞彙,真是自討苦吃。各類濾鏡,畫面比例,8/16/35/65mm膠卷,燈光架,18%的灰色。。。和數碼攝影的理論相似,但大部分還是有差異。畢竟,電影是底片和數碼的合成品。看來,等我稍微習慣那些詞彙,又到了離開的時候。

只好很阿Q地提醒自己,以看電影的心態上課吧,把過程當作一場快樂試驗也不錯。

說起試驗,捷克的試驗性戲劇比電影還吸引我。甚至,我非常懊悔爲何當初沒選戲劇係。懊悔歸懊悔,我還是非常感謝這座城市不時都會給我一些隱藏式驚喜。

捷克的試驗性戲劇是一個結合舞臺表演,幻燈片,攝影學和電影藝術的新媒體(new media)。當中劇院以Laterna Magika 和National Theatre最具代表性。表演則以Black Light,Polyekran,Kinoautomat 深獲好評。Laterna Magika創辦人是捷克知名戲劇大師Josef Svobada,早從1958年為布拉格寫下輝煌的60年代。爲何稱爲“試驗劇”我也不太清楚,也許在60年代屬非常特殊,有別于一般舞臺劇,想試探民衆的接受寬度吧。

到布拉格的朋友若有多餘預算,不妨到Laterna Magika看一場視覺享受的試驗性戲劇吧。票價240-680 CZK (10-30歐)。雖然老城街上都是較便宜的黑光劇院,但我還是推薦歷史悠久,擁有專業水準,經常製造驚喜的Laterna Magika或國家劇院。

打算在12月3日到Laterna Magika看一場1997年的《The Wonderful Circus》,是Josef Svoboda的名著,大師都逝世9年了,他的精神還遺留人世,真是一股讓人感動的力量。屆時再分享觀后感。

photo from google ~
Laterna Magika從 60年代(左)到21世紀(右)的多媒體舞臺劇

黑光劇(Black Light Theatre)以“眼睛在黑暗中只能看見有限的物體”的概念出發。它混合木偶和真實演員,加上善用布帘和燈光控制,用無限的想象力創造視覺上的比例錯覺和空間幻覺。眼睛看到的也許不是真的,看不到的卻不代表不存在。
立方體劇(Polyekran Theatre)以多達112個立方體湊成大銀幕,以燈光和鏡片製造光和影,每個小立方體都會前后移動播放影像,加上真實演員和銀幕主角的對戯,可以很詭異也可以很詩意。1959年由The Mirror of My CountryLook Into The Eyes開始,再次創下布拉格戲劇的另類精彩。今天身于數碼世界的你也許會說,那沒什麽了不起,但試著站在60年代的立場,那根本就是前衛藝術嘛。
互動劇Kinoautomat Theatre是最早期的互動多媒體劇,它擁有多種選擇,讓觀衆自行決定情節發展。故事會在關鍵部分停駐,讓觀衆以紅或綠色按鈕來做選擇,再以服從多數的方式決定劇情。和當今的電子書,數碼詩,電腦遊戲上“與觀衆互動”的概念相似。有人說,這類舞臺劇給觀衆造成假民主的錯覺。你在做選擇的當下已經掉進了製作的陷阱,不管哪種選擇,其實都會把故事進行到一個特定的結局。

Laterna Magika
Ostrovní 1
112 30 Praha 1
http://www.narodni-divadlo.cz/en/laterna-magika

Monday, November 7, 2011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

今天的心情好张雨生。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渐枯的叶子显得有些孤独。
 你偶尔会跟我描述时间的匆促。
 也曾在我心上刻字,但我弯不下腰,所以无法看清楚。
 他方的繁华我不再羡慕,逐渐明白最美的在心中不在远处。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也许你有天会停步也许你不。
 我会守着每一片叶,直到最后。
 偶尔照镜,才发现原来我还是会难过不舍。
有人说,季节不会为谁停驻。
 但我有信心可以走过寒冷,因为我学会从容不再急促。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無關痛癢

和待在芬蘭的同學聊天,總無聊地問一句:開始下雪了嗎?我們對冬天的定義,似乎定在開始下雪的那天,也不管正不正確,反正不講理就是痛快。

還沒有呢,同學說。今年的冬天趕不上氣候那班車而遲遲不來。於是大家又開始擔心地球。I.R.問,我可以投訴嗎?關於冬天遲到這一回事。請問今年誰是天氣負責員?

在芬蘭就是這樣,天氣絕對是件大事。在其它地方你打我我打你的時候,我們最關心的是,下一個季節來了沒有。

 
而我保持每周六都依時去游幾圈的習慣,雖然這裡沒有芬蘭浴。泳池很近學生村,如果不為兩旁的楓樹停下腳步,大約2首歌半就可以抵達。我常常一不小心就分神,所以多聼了幾首。泳池兩面都是落地長窗,天氣好的時候,陽光從正面灑下來,仿佛夏天還沒有過去的樣子。我喜歡落地長窗,那是一張播放天氣的銀幕。

物櫃的鑰匙是銀制的,上面挂著號碼的牌子也是銀制,鎖上了櫃子可以戴在手腕上,像條銀手鏈。兩种銀制品碰在一起的時候,發出“噹噹噹”的聲音,非常好聽,好聽到我不捨得把它脫下來。相同頻率的人碰在一起,也會這樣好聽吧。

有天不捨得離開,坐在觀衆席上待了一會。在有四季的土地上,室内泳池是個和四季無關的東西。不管室外有多少憂愁化成水仙,不管思念有多瞎夏,不管落葉飃得有多淑女,不管白雪累積了多少寸,它始終保留一樣的體質和體溫。

多麽神奇呀,這世界上居然有個和季節無關痛癢的東西。

我們要經歷生命到什麽程度,才練成那樣坦然而豁達的胸襟?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請別讓故事停下

不看天我也知道秋天來了。因爲手腳開始冰冷。有感兩只溫暖手套便是世界的全部。近來發現喜愛的詩人作家們都陸陸續續把部落格関掉了。只要想到那些我經常遊覽的部落格,將來沒機會讀了,就覺得這個秋天特別冷。不上面書的文章就沒人看?想不到世界變成這樣。阿宇說近來面書疲憊。呵呵,我還不也是一樣面書冷感。它太快了,很多事情還沒看清已經被冷落,我就快跟不上。但我們還是繼續面子下去。

雖然很累,但還是去聽書了,現場廖廖。捷克作家和DJ笑談遇見的事,書裏的人,寫書的過程,很感動。原來,故事從來都不會從天而降,它們就在身邊,等著你聼,摸索,搓擦,傳送。聼筆耕者說書這麽難得的機會,但,現場還是廖廖。本想給作家們最直接的打氣,最後只能變成請求(微弱的),管它什麽方式,愛說故事和愛聼故事的人,請堅持,堅持后再用力堅持,可千萬別讓故事停下啊。

説書會:左起捷克電臺DJ David Vaughan,小説家Pavel Brycz和Jan Novák。

Monday, October 24, 2011

Monday, October 17, 2011

深秋遠足

昨天和同學上山看秋色,沒想到原來布拉格是這麽接近大自然的。這幾天布拉格突然降溫,Melka說,我們好像跨越了秋天,一下子從夏天就進入了冬天。幸好一進入森林,大自然就把秋天還給我們了。

每一次從大自然裏回來,就覺得体内充滿一種能量,足以打倒一只北極熊。當然,這裡沒有北極熊,只有滿山青/紅/橙/黃/綠的糖果,甜了近期的疲憊。

路過的小小村莊,安靜得似人間天堂。路邊的野草都染了層白糖,那是夜晚的露珠,在清晨結成霜。
SVATÝ JAN POD SKÁLOU
 
 山谷裏的村莊和居民,是我沒見過的捷克面貌。SVATÝ JAN POD SKÁLOU
 我們在草地上玩說說我的名字,流連忘返,比預定時間晚了三個小時回家。
每個人又飢又渴又冷又累,但我們都記住了很多名字。MALÁ
 森林裏鋪滿了黃色地毯,走起來得小心翼翼,因爲你分不清那是小路還是小溪。MALÁ
 不停走啊走,居然就走了9小時,沒太多時閒拿出相機,只得攝在眼裏,心裏,記憶裏。Karlštejn
晚霞,是山裏的最後一盞燈,之後我們連同秋天,一起走進黑夜。Karlštejn

Friday, October 7, 2011

大馬和芬蘭的賽事

兩個月前辦的捷克簽證出了紕漏,要我補上大馬和芬蘭的刑事記錄。我這個懶散的人,除了偶爾逃票,哪有足夠智力犯法?

於是,這兩周忙於奔波大使館。我現在已經很熟悉那一區了,沒事絕不去的地帶。伊朗大使館之後是哪個國家,大馬館是什麽顔色,哪一家陰森森哪一家是陽光派。。。

暗地裏也抱著看熱鬧心態,存心讓大馬和芬蘭大使館較量一番。

芬蘭大使館明亮簡潔,態度好得沒話説,雖然無法幫我辦文件,但幫我打長途電話到芬蘭,再把申請步驟打印出來,翻譯,還用熒光筆註明該留意部分。原來可以用上網或發郵件的方式申辦,方便極了。

大馬大使館先讓我空跑一趟,再讓我空等三天,說負責人出差去了。奇怪的是,大使館的櫃檯小弟和女秘書都是捷克人。最後由女秘書幫我辦完程序,負責人連臉都沒露過,根本沒機會秀我的馬來語。

芬蘭收費11歐,大馬14歐,不算貴,阿Q精神地想,比起親自飛芬蘭和大馬辦事便宜多了。

大馬刑事記錄兩天搞定,芬蘭的第二天連發票直接寄到學生宿舍。這次大馬表現這麽優異,真出乎我意料之外。馬來大使向我投訴,捷克簽證煩死了,大馬留學生得清晨3點去排隊,等一年都領不到証,但學生們還是乖乖地,要是在大馬,早就被人投訴上報兼大作文章了。我聼了大笑。

突然慶幸我此刻身份是芬蘭交換生,不用清晨3點去排隊。

 最想念芬蘭的雪,很多很多的那種。曾經害怕到幾乎痛恨的雪,誰知道現在卻謀殺了記憶。
最想念的大馬,是個混合所有文化的地方,那裏有我想念的和想念我的人,有熱帶雨林,有寫著現在式的陽光。

Wednesday, October 5, 2011

在布拉格奔跑


布拉格是我住過最大的城市。不,它不大,我是鄉下姥,從來沒有住過城市。

短短幾天,意識到在城裏生活,就得熟悉它的公共交通。

每去一個地方都有好幾种方式,可以選擇紅/黃/綠三色地鐵,複雜路綫的電車,巴士,火車,或是混合。坐上這些交通工具,好像在城裏奔跑噢。地面上的,地底下的。如果把顯微鏡套在上面,我其實是奔跑于布拉格的血脈裏,今天去心臟,明天去腦海,後天去拉屎。

狂奔于血脈間,日子就是這樣過去的。

宿舍離市中心很遠,通常都是從空蕩的車廂,坐到站滿了人。我好似個霸位子的人,稍后決定把位子讓給誰。
從市中心回來,熱鬧的車廂會越來越寂寞。
經常乘搭的2226號電車。

Monday, October 3, 2011

再久不見


MC,

再久不見,我也記得你自然卷的頭髮,稍微不留神,就會微微往上翹起來。那時,我以爲你會像你的頭髮一樣不羈。沒想到這些年,我這個直髮的人卻比你還不安于室。

有關將來,沒想到的事情可不止頭髮這囘事。誰也不知多年後的我們,好比窗外的木棉树,飘到哪就在哪裏展开不同的生活,漸行漸遠。

你MSN我的时候,我刚从早晨醒来,还未习惯陌生城市,心胸空荡荡地,缺了一角,所以努力想抓住些什么。仿佛有点预感,心里想,别告诉我你要结婚了,我實在不想再當一個缺席者。

闲聊了大半个钟,你说:我结婚了,別怪我低調,酒席只请近亲,想在第一时间跟你说。

我知道低调是你一贯作风,也知道这样的知会可算是够交情了。但是,想起來非常氣餒,结了婚度完蜜月才告訴我,这样的“第一时间”也太讓人措手不及了。

有些朋友调侃地说,你只赴我的约,如果连我都没有你的近况,其他人更不会有。懒得跟他們解释,友情不是路边的野花,它需要栽種,别希望可以不收不放。我一直没有放弃和你通消息,虽然只是説一句好久不見,虽然局限于一小框MSN,或草拟一封短讯这样的形式,我也會覺得溫馨。

谢谢你在最幸福的時候,在世界某個角落想起我,在“第一时间”分享你的快樂。我只是很想跟你說,再久不見,我也記得你微卷的髮絲。不再祝你幸福,因我知道,你過得很好,很好。

CY,布拉格

Sunday, October 2, 2011

六樓的聲光之墻


入住交換生大樓,做好心理準備忍受通宵派對的歡樂聲在深夜依然打橫行。我喜歡聊天/郊遊/旅行/電影/音樂一切及時玩樂的概念,奈何就是不愛派對。

同學們在我房前的墻上貼了小小便利貼,漸漸地組成一個臨時布告板,他們稱它為“Wall of Fame”,而我叫它“聲光之墻”。我喜歡布告板,悄悄地就可以看衆生相,默讀同學們的生活片斷。我終于知道爲什麽有人喜歡說悄悄話,有些話不說出來,放在墻上,感覺真的很不錯。你可以假裝不知某字條來自誰,你永遠不懂有誰看過了便利貼,它到底貼了多久,會在那裏多久。

今天有同學寫:我真喜歡東方女生。早聞老外特愛東方女,過去一年身在芬蘭,沒有特別經歷,皆因芬蘭人比較含蓄低調。也許真略有其事,突然看見卻有點哭笑不得之感。好想把那同學揪出來,細細研究他的東方情意結。自從開始準備論文的功夫,看什麽都想知道個究竟,真是有病。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他們的風格是玩

談起自己的國土,有時會做出這樣的特質形容:華族愛賭,印族愛酒,馬來族散漫。雖說用刻板印象(stereotype)來看待事物是缺乏公正和客觀理念的,但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就犯那樣的毛病。

其實歐洲也逃不開刻板印象之說,就拿迎新周來説好了。

去年在芬蘭的迎新周,時間表排得滿滿的,短短幾天就把風俗,氣候,學校運作,三言兩語交待清楚,就連預防憂鬱症都慎重成爲課題之一。北歐人辦事效率高,規律,時間觀念強,冷漠,深思的印象就此設下。

今年輪到布拉格的迎新周,時間表稀疏,正經事匆匆帶過,一看節目全是吃喝玩樂。課程介紹的重要部分,只有30%出席率。主講人閑閑地說,準時列席的一定是北歐交換生,其他歐洲學生可以不用等。細問下來就樂了,那30%果然全來自北歐學校。刻板印象如此精准,主講人倒自己不好意思起來。

這樣看來,捷克人的風格絕對是玩?那我也得儘快入鄉隨俗才是。

昨天和同學去看捷克現代芭蕾。对于古典音乐及舞蹈一窍不通的我,實在不是看古典芭蕾的料,多怕中途睡著。但意外的我非常喜歡現代芭蕾。不再局限于黑白天鵝,或是吉赛尔的鬼魂,現代芭蕾即創意又精彩,簡陋的舞臺,簡單的燈光,大地色的服飾,卻是場純粹的肢體表演。

大家都喜歡第三場,以舞蹈向捷克歌手Jaromír Nohavica致敬,再三謝幕的掌聲不斷。深受活潑的舞蹈感染,出場時大家都是微笑的。能笑著離場,真好。也許下個月再看場小王子與43次日落兒童劇吧。宣傳單上寫:小王子不再畫綿羊了,他還想跳舞。聼起來不錯。

開始有點喜歡這座城市。

Ponec theatre
Husitská 24A, Praha 3
Website: http://www.divadloponec.cz/news/index/mn/17/page/15


捷克現代芭蕾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從偷窺到竊聽

重游布拉格的那一天,在街頭遇見火車上同車廂的加州兄妹,他倆從蒙古流浪到歐洲,女的漂亮男的帥氣,身上流露一份真正的瀟灑。他們邀我一起去聼吉他音樂會,說布拉格是少數不管遠看或近看都美麗的城市,真嫉妒我有更長的時間待在這裡。

其實我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高興,对布拉格的印象,始終不好也不坏。這次來純屬意料之外。那時在選交換的學校,最想去日本,結果變成本來不在考慮範圍的布拉格。網頁上説:請選擇布拉格,因爲這座城市的城堡遠比迪斯尼樂園還多。

就布拉格吧,到底溫暖一點。我想。

重游布拉格的那一天,我沒在橋上逛太久,反而去了橋下。和一對夫婦在河邊看對岸的老城,相視而笑。他們說天氣真美。我點點頭,我們總在天氣好的時候,覺得世界很美。
在情鎖橋遇見一群青少年,五顔六色的鎖寫著承諾,挂滿小橋,導致看出去得風景都是一框框的浪漫。青少年說用這種方法來祈求一段感情不是很虛幻嗎?我笑。
經過巷子裏的小小咖啡座,門口用粉筆寫著‘傳統捷克糕點’,裏面播著老歌,店主正在看食譜研究料理。也許因爲老歌裏低沉的嗓子,我就坐下來了。奇怪,以前最喜歡有特色的餐廳,這些日子卻很愛樸素到幾乎簡陋的咖啡座。年紀大了,返璞歸真了?相當喜歡那片藍莓派,水果茶,還有燒得不完美的陶餐具。如此不完美,太像生活。
傍晚在鐘塔和每小時報時的工作人員聊天,他說1月會下點雪,2月雪融時最冷。我相當好奇,每天都高高俯瞰的他眼裏,世界又是怎麽一個模樣呢?
在塔上看夜景看久了,世界最終面目模糊起來。墻上有人寫,we are the champion。世界之最這樣的事,建立點永遠不是多大的成就,而是多大的自信。
然後在廣場上遇見一同游波蘭的母子,給我帶來精神糧食的同鄉網友,還有一群歐游的理大校友。我曾和阿麗安說,下次我到中馬,或是她到北馬,約出來一起唱K好了。結果,我們居然在布拉格見面!意外真是美麗呵。

突然閒,毫無預兆地,在布拉格,我覺得世界刹那間又變得很小很小了。小得我可以從一個偷窺的人,變成一個竊聽者。

照片的力量

感謝阿麗安等堅持要我走一趟《30年后的Manang》攝影展,以致我在晴朗的天走進展覽廳,流連忘返。

捷克攝影師Michal非常好奇父親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遇見的人,於是他拿著父親30年前的照片重游馬囊村,尋找照片裏的主角們。尋找過程沒有想象中容易,有些人遷移加德滿都,有些長大,有些老靡,有些不在人世,還有個小孩無論怎麽認都是個謎。

查無此人!你可以想象嗎?整個村子,沒有人記得那個戴面具的小孩。那是鄰鎮的小孩,還是……我看太多童話漫畫的毛病又及時發作。

讓我意外的是,30年后,那個樸素可愛的村子,沒改變多少。

這些日子有點審美疲勞,看見如斯故事,自然欣喜。Kember曾經在1998年寫:摄影提供了一个令人安心的图景 --- 仿佛一切都定格在某个地点,时间和空间。

基本上我同意。歲月從來都不是仁慈的劊子手,相機卻巧妙地借了一點的時光,凝固成影。然而這個影展又再度欺騙我們,一下子把時間跨越了30年。不在記錄裏的30年,那些人們經歷了些什麽?村裏辦了多少次Badhe節?時光都去了哪裏?

這是照片的力量,還是照片的疏忽呢。

 
我異常喜歡那父親拍的照片,陽光明媚地照在孩子們身上,刹那間還以爲時間是不會走的(上:30年前)。然而,爬在梯子上的小女孩Didi,已經不再耍樂(下:30年后)
30年前的馬囊,村民對相機的認識很少,鏡頭下都是生澀自然的臉孔。大家把認出來的居民們圈起來,寫上名字。有趣的是通常連自己都不記得的事,卻由村裏其他人認出來。


註:
爲了尊重攝影師,只拍了這些照片,而且刻意用了黑白色。
30年前的攝影師 – Zdenek Thoma
30年后的攝影師 – Zdenek Michal

看完一場電影

這一個夏末,離開于城,不過像是看完一場電影。拎起隨身物件,站起來,丟掉吃不完的爆米花和飲料盒子,跟著其他觀衆緩緩走出電影院。

從電影院出來,抵達布拉格,以爲外面早已天黑,卻發現世界還是賊亮的。長時間處於黑暗的關係,一走到明亮的地方,眼睛來不及適應,得眨了眨眼,給乾澀的眼擠出一點分泌物。

電影裏,一小段疲累的愛情,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世紀的滅亡,或是許多人的交接,在兩個小時裏被快速播放,導致腦子呈現短暫的空白狀態。

也許,需要一段時間,腦子恢復過來,才想起剛才看過的電影情節,究竟是精彩還是老掉牙,喜歡或不喜歡,但具體上卻無法說出個所以然。或許,需要更長的一段時間,才可以把不合理和細緻的地方一一指出來,然後發現,之前下的結論太昌促,開始喜歡(或不再喜歡)這部電影。

每一次走出電影院,我就會不知不覺走進另外一個空間,身邊還帶著舊的行李。離開于城,不過是這樣。我其實不愛爆米花。

 我在布拉格的小窩,有一扇大窗子,向東。
看得見夕陽的影子,藍天和小公園。
藍白色的就是學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