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离家出走 - 台湾.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离家出走 - 台湾. Show all posts

Sunday, May 8, 2011

对不起。谢谢。

对不起,要你们目送我去拓荒
也谢谢你们接纳我的任性
并原谅我当个在晴天写明信片的孩子
双亲节快乐。

Thursday, July 29, 2010

悲情城市

我没看过《悲情城市》这部电影,迟迟不写九份,因为我觉得它真够‘悲情’。

我不喜欢九份,更正确一点,我不喜欢现在挂满商业招牌的九份。我在小巷里看见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那才是我心里的山城。

出发前朋友已发出警告,不要期望太高。

到九份已经天黑,在巴士里看见山腰的点点灯火,街上没人,店铺都打烊了,房子大半隐蔽在黑暗里。我当时真的觉得还不错。清晨时在静静的街吃稀饭和8道小菜也觉得不错。但是阳光一出来,九份像换了一件衣服,挂满丑陋的亮片。有商家用水泥仿造老房子,到处充满广告招牌,有霓虹灯,有新颖灯笼,有满满的游客,充斥着叫卖声。

没有期望,但也一样失望。我气得直捶心肝,我们迟了整整十个年头。

后来也就释怀了,不来等于错过,既然来了,那就随遇而安嘛。于是我们避开人群和商机蓬勃的街,努力往上走。幸好,越高就越简朴,后来连喧哗声也听不见,我们已经深入民宅。

居高临下,我们看晨钟楼,看阳光洒在山腰上,看芦韦摇曳,看电线杆,看只卖十元的童年,看老人和猫。而且静得听见风车在转。这才发现,原来九份和海有多接近。

有些地方,真的要趁早,变了质才痛心疾首,那样太悲情。 连后来在瑞芳遇见的欧巴桑也会说:九份嘛,十年前才叫做美! 我深有同感,差点和欧巴桑抱头痛哭。

Thursday, June 24, 2010

问长期在伦敦的朋友,最想念什么家乡味,他说:粽子。

原来是粽子呀。

他这一次回乡,碰上了粽子和榴梿飘香,安慰了味觉。尽管这些味道在国外也买得到,但在家乡吃就是不一样。而在端午节以外的日子吃粽子,也的确少一种名正言顺的气氛。聊天的时候非常无聊地写下这个,今年的我格外珍惜粽子呢。

馋,
所以囊着粽叶阡悔
并哀悼咸虾米味的仲夏
充满上进心的体重
请控制一下

突然很想念内湾的野薑花粽,混合在糯米里的花香,吃起来清香而不油腻,是另一种淡口味的粽子。

那小小的客家村落,现在拜别花季了吗?听说花开的时候,山里都像雪后的树。

那些教我念诗的小朋友,而今也该长出牙齿了吧?

我们的向导,一只翘尾巴的小黄狗,还在热情接待每一个游客?

馋的,是记忆中的味道?

Thursday, February 11, 2010

幽雅的舞者

阳光缓缓爬过的那一刻,我确实认为,它是幽雅的舞者。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龙山寺的街头

可记得黄舒骏《未来的街头》?龙山寺内的信徒热络, 寺外走道的行人冷漠。鹿港和Finn先后让我想起它。不是黄舒骏最好的歌,但我就偏偏想起它。

我常想,歌里提起的到底是哪个龙山寺?

我希望是鹿港龙山寺。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的寺庙。木雕,是那种很久不见淡棕色的原木,只有以前的家具才有的颜色,配上红砖和红瓦,那样朴素地站在斜阳里。没有多余的彩色油漆,木的颜色开始脱落,香客也不比天后宫多,看起来却诚恳很多。

淑棻说,门口的斜阳很美,于是很快地帮我们按下快门。我们染上金边的侧身,像一半沉溺在过去的身体。

而在龙山寺的街头,我没遇见画达摩的老画师,只看见卖青草茶的阿伯。

Saturday, December 5, 2009

车埕的纪念品

没事做的午后,想起从车埕带回来,还没动工的纪念品。很久没有买纪念品了。我喜欢自己动手的劳作,只是,忘了那份闲情。

这次买下的,是创意明信片,上面一层薄布可以拆卸。
我选了斑马图案,不知为何对马儿总有点亲切感。

分尸似的把图形一一剪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把它们重组完整。

依着边沿缝合,预留背部填满棉花。中空的马儿已经有点样了。

给它加了条尾巴,斑马完成。我打算把它挂在车镜上。
好久没做手工的手指缺乏灵活性。就当做耐心和细心的练习吧。

Friday, December 4, 2009

朱铭的人间

我承认我不是很有文化的旅人,常常觉得负担不起昂贵的入门票。这一次千辛万苦地去朱铭美术馆,要感谢大溪的Rita。喜欢朱铭美术馆的原因,除了那些让人赞叹的艺术品,还包括它有小朋友和家人相处的空间。这,才是所谓的《人间》啊。
.
美术馆有几条路画着四方格子。
起先我很好奇那是什么,原来是给小朋友粉笔涂鸦。
.
我好喜欢这一幅。

一家大小浩浩荡荡撑着伞涂鸦,也不怕晒。
人间系列 – 三军

人间系列 – 排队
婆婆带着孙子们在玩捉迷藏,祖孙都很开心。

儿童艺术中心 – 戏水池
小朋友光着身子戏水,还有小朋友要我讲故事。

儿童艺术中心 – 我才转身,小朋友就坐上了雕像。
很遐意的样子,一眼看去还以为是彩色雕像的一部分。

人间系列 – 科学家的倒影都印在水面上草丛里。
有时会看见牛顿,有时会看见爱因斯坦,有时会看见人群。

艺术长廊 - 小朋友跑在画家的露天工作室里。
我喜欢看孩子们奔跑的模样,感觉他们扬起的风打在脸上,微凉。

Wednesday, December 2, 2009

法国人。中文。陶子

* 陶子的海报,嶺脚老街 *

鹿港开往台中的小型公车里,法国人用生涩的中文说,我喜欢陶子,要是你认识像陶子那样的女生,请介绍给我。公车里播着电视节目,看见陶子的广告,他马上拿起相机拍下来。淑棻从后方看了,笑着说,照得很清晰,还不错。

陶子在我们眼里不算漂亮吧?西方和东方的审美观的确有些出入。

这个在台湾学中文学了五年的法国人,生涩的中文听起来特别耿直而认真。这些年大概一面相信东方的神秘感,一面迷上了它的热情洋溢,也一面不了解东方思想的包袱。听见我们来自大马,他认真地表示不明白为什么大马朋友的家长反对异国婚姻。

说起中文,我想起陈升说的故事:有一回有个拉丁人看见他写中文很好奇,于是他表演给他看,从左边写到右边,从右边写过来也可以,从上写下来也行,拉丁人吓坏了。我觉得好笑,为自己可以用中文写部落格而开心,虽然我不肯定会写多久。

而关于陶子,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以唱歌出道,之后才在节目主持串红起来。要我喜欢一个说话滔滔不绝的人其实不容易,陶子是少数的一个,我喜欢那把从容和知性的声音。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听陶子,应该是《离开我》吧,后来有神经质的《爱缺》,自语似的《那些日子》,少少挑皮的《水湾湾》,微凉的《女人心事》,从此以后一听声音我可以把她认出来。

鹿港的风是咸的,眼睛撑得很累,台式夜景在窗外闪烁着。摇摇晃晃地,我在公车里从彰化一直睡到台中。心里想着淑棻说的,我们去台中美术馆逛。我很好奇,难道美术馆在夜晚也醒着? 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台中美术馆给我们的感触。

这是一些从鹿港到台中路途中想着的事。

Tuesday, December 1, 2009

散步菁桐

好久没有和你散步了,在SP那段日子,我们三人常常约好一起去公园散步,也像孩子一样荡秋千,然后一起去吃晚餐。我很喜欢那个坐落在市中心的公园。你不会相信,我在很日式的小镇里散步时,突然想起身在日本的你。有关过去全是黑白色。

这是我踩了露水印在潮湿木梯级上的脚印 :-P 在菁桐那一晚我睡得特别好(虽然地板是硬的),早上也起得早(其实也不算早,只是比平时早起一点点)。没吃早餐就忍不住去散步。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踏青哟,一路上都是绿的。

亭子的背部有点日式风格,是我多心?没下雨,不知地上的水迹是谁的眼泪。

一路上阳光明媚,虽然感冒着,晒着太阳,心情还是很舒畅。

河边开着野姜花(左下角白色的那个)。内湾的野姜花棕,不只让我怀念糯米的味道,也让我自此特别留意野姜花的存在。

芦韦在阳光里是发亮的。这一趟仿佛碰见芦韦季节,一路上都看见它们在风里摇曳。做人大概要像芦韦,坐得稳站得直。

橙色电单车露宿风餐,靠在电灯柱下动也不动,和前一晚的姿态一样。

在菁桐地方小时间多,每一棵树每一个牌都可以看得很仔细。也许,对菁桐的感觉是这样酝酿的。

菁桐和阳春面

出发前在网上模糊地读过,菁桐的民宿都是以前留下来的日式矿工宿舍。矿长住的地段最高,叫皇宫,长官住的叫东京,矿工住的是北海道。本来要住太子宾馆的,谁知他们假日才开,非假日要三天前预约。没预约的我们只得选小巧玲珑的北海道。 菁桐在懒洋洋的天气,散发一种文雅安逸的日异风情。

林妈妈帮我们整理房间,不厌其烦地叮咛: 要把门关上,水别开太大,别在房子里点火抽烟,抽湿器和防蚊器已经开了,室内拖鞋别穿在房间里,厨房用具可以随便使用。我笑着一一答应。林爸爸说,买下这所房子已经二十几年了,看着附近许多房子都拆了,无比心痛,日本人把房子提高几米,白石脚下的空间,原来有防湿作用。可以看出,他们都疼爱这所日式房子。

入口处留言版上全是留言,还贴了不少合照,我努力把他们认出来,贺姓帅哥,人气超强的四人团体,可爱的青春女生团。回程那天碰见拍MV的队伍,还以为我是工作人员呢。

对于第一次住塌塌米,对于在日本以外的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日式房子,有种莫名的感动。

晚上,感冒的我躲在被窝里看综艺节目,台湾的综艺节目做得好看极了,我一直很喜欢。然后听见南投6级地震的新闻,终于有身在台湾的真实感。我在虫鸣声,风声,还有间中蚊虫扑在防蚊器上,混凝出来的声音中睡去,醒来。

我在菁桐这家店吃了一碗我吃过最好吃的阳春面。这种面食以前只卖十文钱,因为民间习俗十月为小阳春,故称阳春面。菁桐这小小的镇,就像用料简单的阳春面,只以熬香的葱油与面条一起拌食,平平无奇却美味无比。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复习台湾

忍不住多看了《练习曲》一遍。 看着一篇篇日记,原来在不同的地点,也能体会相同的风土人情。在胡德夫的歌声里,我努力复习每一个熟悉,想着太平洋的风究竟吹过了多少人的脸颊,才吹上了我的?

原来我爱上台湾,已经到了不舍的地步。







以前混江湖的阿叔,现在种花喝茶为乐。他请我们喝浓香的乌龙茶,还教我们春茶和夏茶。集集的感觉像茶,即使时间有多急,也可以心平气和坐下来尝。还有,集集这名字多文雅可是?~ 集集










陪着我们走遍内湾的狗狗,最后还给我们送行,为什么我觉得它是友善的狗呢?原来依依不舍的,是我。~ 内湾













内湾火车站前,一群小朋友教我念诗,他们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但我记得那首诗,和等待生长的牙齿缝里的稚气:春眠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蚊子死多少。~ 内湾










爱撒娇的皮蛋一直躺在我脚下,要我跟它玩接物游戏。喜欢台湾的原因之一,是不管多不起眼的小店家,食物都做得很用心。这家的咖啡和土司很棒,特别喜欢红白相间的地砖,皮蛋想必也是,常懒洋洋地躺在那里。~ 平溪








常与姑婆和婆婆出来旅行的小朋友,开始学大人说话,然后咕咕咕地笑。我请他吃黑糖梅子棒棒糖,他就和我们一块坐到车埕。问起名字,姑婆说他有全世界最简单的名字,叫三一,我们全都笑了。三一说长大要当列车长,然后要当局长,但是局长还是要开火车。后来回程的火车上,他坐进列车长室。我觉得他有全世界最可爱的姑婆和婆婆才是。~ 车埕


亲切的列车长说了大大小小的故事,其中一个关于同学会,同学们在同学会里说出当年暗恋的对象,有个女同学不好意思,原来她喜欢的是老师。要不是换班的时间到,我们肯定有装满火车厢的故事听。难怪有首歌这样唱,小城故事多。~ 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