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2007年,有了《林小寶的心歌》,短短5首歌曲,林一峰讓小寶初踏流行樂,讓無緣看舞臺劇的我們都能聽到小寶。2008年,在英文專輯《You Make Me Feel Brand New》,Keith 讓我們聽到了帶點jazz的小寶。隔了三年,終于有《細水長流》,小寶再次翻唱多首經典名曲。一直認爲有些歌有層次和景深,有點經歷的人一唱馬上立體起來,少了缺乏一種韻味,多了有點滄桑,太重的又有點風塵味。小寳屬於剛剛好。
不得不承認,陳珊妮就能唱出所有的可能性。而且就算再多變的音樂類型,她的風格還是有跡可尋。不管是《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indie,《拜金小姐》的詩意,《雙陳記》的龐克電音,或是《I Love You John 》裏大玩文字的諧音遊戲,每一次都讓我大吃一驚,情不自禁地等待她下一張專輯,迫不及待在第一時間聼一聼。
去年讀過一篇文章,印象深刻,Nancy K. Baym 和Robert Burnett探討的就是瑞典獨立音樂。因爲是獨立樂,沒有唱片公司來宣傳,在海外只得靠粉絲義務地散播。他們不惜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私人空間,而且全不求回報。通過部落格,面子書,last.fm,iTunes,Youtube等網頁,他們介紹歌手和專輯,提供免費資訊,討論,聚會,建立音樂圈子。這些業餘粉絲,聊起獨立音樂,往往比唱片公司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