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三度眺望泰姬陵

一直以为泰姬陵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富裕的印度国王为了美丽的爱妃建一座月牙色宫殿, 轰轰烈烈.

后来发现它不是.

皇后泰姬瑪哈(Taj Mahal)生前与沙賈汗王(Shah Jahan)形影不离,入宮19年,生了14个孩子. 在第14胎时难产而死, 临终前她要求沙賈汗为她建一座世间最美的陵园,并答应终生不娶.

沙賈汗在爱妻死后郁郁寡欢, 為了履行承诺, 从1631年开始,动用了超过2万名以上的工匠及建筑师, 耗了22年的時间完成白色大理石陵墓. 他终生沒有再娶, 也不再理会人民的贫苦饥荒, 一心一意地把22年光阴, 金钱, 心思和牵挂都放在承诺上.

选择白色大理石的理由简单而真挚 - 白色代表纯洁而坚贞不变的的爱情. 沙賈汗王打算在亚穆納河对岸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给自己. “黑色代表无边的痛苦和伤感”他想. 但是心愿并没有达成, 白色大理石陵墓已让王朝外强中干, 民不聊生. 儿子夺取王位后, 把他囚禁在阿格拉红堡(Agra Ford), 他在那里遥望着泰姬陵郁郁而终.

这就是泰姬陵的爱情故事.

有人告诉我, 要体验那一份爱情就一定要二看泰姬陵, 一次是阳光明媚的白天, 一次是月光朦胧的晚上.

而我, 居然看了三次.

第一次眺望泰姬陵是在与它为邻的阿格拉红堡, 红堡壮观宏伟. 站在那里, 泰姬陵像一个幽灵把它每一个影子都投在20米高的城墙上, 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见白色的大理石. 它在亚穆纳河畔那头, 静静地冷冷地遥望着红堡. 我甚至可以感受到, 沙賈汗囚禁在阿格拉红堡的晚年, 是悲哀, 寂寞与无奈.

第二次眺望泰姬陵是在清晨6点钟, 亚穆纳河的河水似乎都停止在流, 泰姬陵在朦胧的雾里有一种朦胧的美丽. 阳光慢慢地升起, 然后慢慢地洒在白色的大理石上, 晨昏的光暈染出奇异的景象. 在这里, 呼着冷冷的空气, 我开始对这段爱情故事有了些同情.
第三次是深入泰姬陵, 不知何故, 近距离的接触, 我却觉得它更加遥远, 感慨远远不及前两次的遥望. 发黄的大理石冰凉而冷漠. 在拥挤不堪的人潮里, 举世无双的它更失去了柔美的宁静. 也许, 远距离的东西看来比较美丽吧.

但近距离可以看清整个白色建筑, 也可以数得清上方那象征着耗资22年汗水的22个小圆顶. 泰姬陵的美在于平衡, 四座白色高塔, 正中央的圆顶, 左右的清真寺, 工整的花园, 前面的净身池都让它充满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而精美的手雕花卉绿叶图案, 更令魁伟的外观添加几分柔和细致感.

也难怪那么多人歌颂泰姬陵, 诗人泰戈尔甚至称它为情人的礼物. 是呵, 这是一个由2万份汗水和22年光阴织成的礼物. 要怎么样自私的感情才背负得起如此多的牺牲品?!

一个充满爱的王妃不是应该鼓励活着的人学着放下和继续美丽人生吗? 一个充满爱的国王不是应该让人民安居乐业吗? 一个执着的爱不是应该藏在心里用一辈子来默哀么? 难道那样的轰轰烈烈才是爱么?

但若没有沙賈汗那一份执着, 蒙兀儿王朝就没有最完美的建築, 印度的近代史只怕也要重写.

回程途中, 我一直在想, 沙賈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淒美愛情的执着者, 忽略子民的暴君, 还是宏偉建築的兴建者?三度眺望泰姬陵, 我还是没有答案.

我可以肯定的是, 从1631年开始,或赞赏或感叹, 泰姬陵就注定一生披着张华丽而不平凡的外衣.

No comments: